环境工程系大气污染研究团队再获研究新突破!
李彦鹏教授团队在西安市大气微生物气溶胶群落结构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 of different sizes during the haze days in Xi'an, China”刊登在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 2018, 637-638:244-252,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8.05.006)。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受到频发的霾污染困扰,霾污染也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公害之一。学界对霾污染中颗粒物的理化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颗粒物生物成分的研究相对缺乏。而颗粒物的生物成分,即微生物气溶胶,其浓度伴随雾霾的爆发会急剧升高,其中大量病原体附着在颗粒物上,随时可以被人体吸入,从而导致人类的过敏或致病反映。因此研究大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细菌群落结构对于了解大气微生物健康危害十分关键。
李彦鹏教授带领团队于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采集大气PM2.5, PM10和TSP三种粒径范围的大气颗粒物上的微生物样品,通过荧光显微镜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三种粒径范围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及群落结构变化;其次,分析了采样点附近的土壤和树叶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初步探究了大气微生物气溶胶来源;最后,团队还分析了臭氧、二氧化氮和温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对大气微生物气溶胶群落结构的影响。
研究发现,PM2.5, PM10和TSP上的细菌种群相似,霾天气条件下,微生物气溶胶中有害病原菌的比例相比于非雾霾条件下并未有显著提高;温度、臭氧和二氧化氮对微生物气溶胶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源解析结果表明大气微生物气溶胶并非绝对来源于当地环境,后向轨迹模型显示其有可能跟随空气团的远距离传输来源于周边城市或其他地区。
该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关中地区大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群落结构和健康危害有重要意义,得到了国际同行一致认可,刊登于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mpact factor: 4.9)。李彦鹏教授为该论文通讯联系人,李彦鹏教授团队博士生路瑞为第一作者,大气污染团队邓顺熙教授为该论文共同作者。
供稿人:路瑞
审阅人:黄立辉
审核人:李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