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教育部旱区水文与生态效应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2月批准建设,通过近60年的学术积累,形成了以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省级百人计划与博士生导师为骨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500万元左右。
研究方向、内容
研究方向:
立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旱区地下水循环与水文生态效应、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机制、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以及旱区地下水合理开采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升国家水土环境科技水平,为西部大开发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旱区地下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与生态效应
2、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文耦合机制
3、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4、旱区地下水合理开采与调控技术
平台基础条件
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1000m2,分为8个实验区23个专业实验室。
鄂尔多斯盆地水-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包括综合剖面实验区、水汽运移与土壤凝结水实验区、大气凝结水实验区、土面蒸发实验区,水面蒸发实验区、生态需水实验区、不同岩性输水能力实验区、气象要素观测区、地下水位观测区、数据自动采集区等十大功能区(图1)。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具有数据采集室、气象站、水面蒸发试验区、典型砂样蒸发柱入渗、蒸发转化试验区、典型土样试验柱入渗、蒸发转化试验区、凝结水试验区、抽水试验区、典型土壤污染治理试验区、典型土壤中溶质运移弥散系数测定区、浅层地温热能利用参数测定试验区、限流植物根系耗水研究区、碳循环试验研究区等12大功能区(图2)。同时建成了建筑面积927m2,降雨面积643.2m2的人工降雨大厅(图3),可模拟任意降雨模式,模拟仿真度99.4%。
实验室共有价值大于2000元的仪器设备是620余件套。其中自主研制“河流-含水层系统模拟装置”、“包气带水份综合参数测定仪”、“一维包气带水汽热实验装置”、“包气带参数测定系统”、“多反射光催化降解装置”等实验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实验室开展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实验设备。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水-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全貌
图2 长安大学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全貌
取得成果
实验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水转化动力学机制与模拟、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场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及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机理及安全效应、地质生态环境评价、预警及灾害防治等方面形成特色,共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国家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学技术三等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四等奖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