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了现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利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地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应用化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和水利工程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本科专业,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总面积接近9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拥有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国土开放研究实验室、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中心长安大学分中心以及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2个实验中心。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同时,学院先后建立了陕西蓝田县汤峪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宝鸡市自来水公司、西安市曲江水处理厂、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省安装公司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等10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工128人,教授2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14人,副高级职称36人,拥有“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学院先后承担了“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部以及省级和地方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200万元左右。学院科研成果辉煌,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近五年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青年与国际合作项目36项,国家支撑与水重大专项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等纵向课题总计265项累计纵横项目到款金额比例为52.4%,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论文被SCI、EI及ISTP收录400篇,其中SCI共收录230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截止2017年2月,学院共有4篇SCI收录论文为高被引论文,且其中三篇为热点文章。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佩成院士指导的冯国璋博士论文“人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王文科教授指导的孔金玲博士论文“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本部门的领导或专家、教授。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39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

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日本、韩国、瑞士、哈萨斯克坦、俄罗斯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同行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2016城镇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污染控制国际研讨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ISWREP 2011)”、“海峡两岸地下水与水文地质应用研讨会”、“2009、2015地下水论坛”等会议,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的举办;先后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与德国土宾根大学合作,创建了“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等部门的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依靠人才及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先后为生产和科研单位举办各类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工程硕士班、成人学历班、短训班50余期,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